2016年8月26日 星期五

課本產生之前的故事 - 30年來的回顧與感想

這是一篇30年教學經驗老師關於教材編製的經驗與感想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鋼板的年代
30年前拿粉筆在黑板上教數學開始,不論是面對哪個學程的學生,在白紙上寫下黑字與符號是蠻普通的工作,因為時間一到,就會有期中考與期末考。


在教學的頭幾年(約1982~1987),考卷的產生必須要”在某種紙”上,用最大力量寫上工整的文字與數學符號,交給學校的教務處處理,那種工作叫做"刻鋼板"。

教學的日常不會有機會自行製作含有大量數學符號,甚至附有圖形的文稿。

在那個單純的美好年代,老師的工具就只有課本黑板粉筆和板擦;到晚期才有教務處借來的巨型投影機(體積、重量龐大,通常需要兩個人搬動);使用上則是要先拉上教室的所有窗簾,關閉電燈,並將事先製作在透明膠片上的教材,手動地一張一頁投影在牆上、或投影布幕上。


敲鍵盤,拿滑鼠的視窗年代
個人電腦進入人們的生活,對老師來說,可以將腦子裡對課程內容的詮釋、演繹,編製在一個個的電子檔案裡.在久經刻板度日的過去後,第一頁內容列印出來時,的確是一件令人感動的事.假若有軟體可以繪製出暨美麗、又清晰的圖檔,真的可以讓老師一頭栽進教材的製作,沉迷其中難以自拔。


隨著自編教材的頁數漸漸增加,內容越來越多,一份可以用來上課的講義隨之誕生。

第一份講義是許多老師的心頭肉,但是、但是、但是
這些經由老師個人,費盡心思,耗盡體力,憑一己之力完成的講義、教材,會很好用嗎?學生也可以學習成功嗎?其他老師也可以使用嗎?


幾年來的使用,與多次修改...


學生的使用結果,通常會是很開心:
因為
只需花少少的錢,約120元左右,就可以解決"購買教科書"問題。
因為
講義內容不很多,所以考試容易準備。
也因為有前兩項優點,講義的諸多缺失都可以被放過,其中包括有
  • 打字錯誤:情有可原,老師自己打的,又沒有人校對,當然有錯
  • 內容欠缺完整度:資料收集難度頗高,看到哪裡就編寫到這裡,所以常常有一段沒一段的
  • 裝訂不堪使用一學期:便宜的影印裝訂就只能這樣啊
老師的使用結果:
  • 假如講義內容比較不完整的話,講義使用一段時間後,終究還是會忍痛放棄自編的講義,選用一本比較符合自己詮釋方式的教科書
  • 假如講義內容比較完整的話,雖然不是很好用,但是比起指定教科書,學生不買書又不好好寫筆記,還是繼續將就使用著,但是,心裡會漸漸萌起"把它整理成書吧"的念頭,然後可能就這樣漸漸走上一條"走過才知道的路"................



2016年8月22日 星期一

課程型FB社團 - 期末問卷怎麼做呢?調查哪些項目呢?

做問卷調查的目的是單純的,就是很想知道<學生對老師的教學設計與執行,有何麼感想?>

站在太陽下?還是沿著陰影走?


開學前教學設定上是否需要調整?前一個學期的(私設版)期末問卷調查結果就是一個很好的參考依據.

設計與實施問卷調查之前,當然有些要討論的項目.大致如下:

設定調查施作的時間點
不能和學校的教學評鑑混在一起,也不能讓學生認為填寫問卷可以要到悲情分數
因為在問卷施作中,真的有學生來求情,並闡明原因希望給他Pass的.

問卷調查的工具要怎麼選呢?
首選當然是Google Forms,為什麼呢?因為Google Forms 免費、方便(手機可用)、又好操作.

題目的設計來源是什麼呢?
當然是要和當初的教學有對應的項目,所以回歸到學期初的教學設定,設計好題目來收集教學回饋.
教學設定的主要項目有:在課本範圍(授課大綱)內的內容,具有紙筆演算的能力.
希望達到的衍生目的是:培養的獨立學習知識的能力(會看課本、自行演算與複習)
可以參照前文<大學教學現場 - 教學的目標設定與授課進度>

至於的統計結果呢?就請期待下一篇吧~

問卷的作答時間要設定多久呢?
為了配合學生現今短暫的注意力,並搭配手機作答,所以就是要在手機上作答,又要在10分鐘內完成;因此肯定要有一定程度的精簡選項,還要避免敘述性的打字做答

綜合上述的設定與簡化,問卷的設計如下:


https://goo.gl/forms/X3ZYu9ipLQ7ZNGTn2 (說這麼多,來試做一次吧)

老師們大多受過統計與問卷調查的訓練,做了問卷之後,一定很想罵人了.
因為有太多的問號和OOXX了...
問題一 信效度如何呢?
只有、只有三個選項呢?不合格的問卷!
怎麼沒有測謊題呢?
不具名怎麼確認是否有同學代答呢?
...
這樣的問題至少可以列出10個以上

但是 但是 但是 三個但是.因為很重要所以要寫三次<但是>.

這些疑問我們也有想過,幾經思索、討論,回歸調查的原始目的,全面(高回收率)有效(不亂答)快速地(10~15分)取得學生回饋,是施作問卷的原則,所以就這樣辦了.
希望對要求<學術>嚴謹度的老師們不要罵太用力.問卷的簡略也是不得以的~

從哪個角度看,會決定你看到什麼


瞭解現狀是解決問題的開始,所以選擇以期末問卷的方式來獲取最新鮮的現狀調查.

為什麼要做這樣的調查呢?
因為量化的資訊,可以用來確定施教的方向是否正確,並挖掘可能忽略的學生面向問題.因此快速、即時、有效的期末問卷調查是一個可行、可用的做法,並和學校官方版的調查有所區隔(因為這份問卷能教師評鑑是脫鉤),以此讓自己的授課有一份可以改進、或證實的數據.


番外篇
Google Forms 免費、方便(手機可用)、又好操作.讓我們套用教室即時回饋系統(CRS or IRS)的概念,可以衍生出更多可能的使用方式,也就是想要獲得學生的即時、該堂、該章、或某特定主題的學習回饋時,只要設計好題目,於FB社團或課堂中公布連結,即可很快地獲得彙整好的資訊.

2016年8月18日 星期四

課程型FB社團 - 共同備課、教學上有夥伴才得遠

共同備課,具有一種魔力,放下矜持,開放胸懷,就能感受團隊的互相支持,就算只有兩人,也可以發揮驚人的力量。 by 莊福泰 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utai.chuang?fref=ts
學海無涯,要學習的項目還真不少~
不免俗的,要教課之前來認識一下學生吧.
大家都知道大學生的變化越來越大,到底有哪些變化呢?我們嘗試來敘述一下.

自從大學開放,以及入學管道多元化之後,學生數學程度的差異到底有多大呢?

學生的耳語:過去三年來,和數學課很不熟!
也有一定比例的職校學生說:對數學課不怎麼有印象!
也有某個學群的學生會說:我們高中的老師說,我們不用學數學...
如果要標示這群學生的數學程度,可能就是距離峰值最遠的、會遠到不易設定的程度.
但是峰值的另一邊的數學程度呢?也就是普通科或一般高中較好的數學程度.
卻會在期末問卷調查反應,授課內容過於簡單.在沒有深入追究下,我們推論這是有完整上完高中數學的一群.


高職15學群,每個學群都有各自不同的數學要求與標準.


資料收集到這裡,大哉問就來啦!
那我們的教學程度(始態)要怎麼設定呢?
在期初討論時,這是最常被討論到的議題,也是近幾年數學相關課程的難題.
所以說如果有機會將新進的學生,做數學程度測試,將會得到一個分佈極度不均的教學難題.

分布狀況不明


至於學習技巧呢,也就是學生怎麼自己唸書這件事.
老師們的認知都差不多,也就是不會自己唸書,而且大部分的學習技巧是建立在應付考試上,並沒有成熟的學習方式,來獨立、自主的學習一門知識.

反觀新進學生的優點或長處有哪些呢?
領先老師們很多的的行動裝置應用能力,以及網路世界的活動能力
其中網路口語(碑)傳播、網路社群的即時數位溝通,則是我們授課時可以善加運用的項目.



共同備課是我們從前怎麼也沒想過的項目,卻在一次機緣巧合下,利用FB(社群平台)和Line(即時通訊軟體)讓橫跨四校的老師,可以在(any time, any where)學期開始前、上課開始前、上課開始後...進行討論.
其中有突發狀況的處理,也有學生的反應助教的意見,更有課堂上的側拍...拜數位與網路科技之賜,讓備課的討論發生的自然而然.


回頭看一下,我們的備課討論並沒有嚴謹(肅)的規範,主要發生的項目有

  • 同儕互動:朋友(業)間的漫談、關心身心靈的狀況、早八第一堂課的到課技巧...
  • 描述現況與授課反應:哪個主題(章節)是往年的第一道門檻,該如何順利的帶學生爬過,以免學生放棄率驟升...、哪些方法最能提振學習情緒、期中考前可以做什麼...
  • 問題的界定:當問題發生時,可以藉由討論來界定問題的來源,設計解決方案,例如去年期中考都考的太難,後續的對應(或補救)之道是...
  • 討論可能的解決辦法:教學上有很多資源,有些時候其他老師的意見,會帶來更多的空間,進而產生更多的解決辦法
  • 教學資源的互相交流:這是我們這群老師的強項,堅持以己之力,開發具有教學效益的各項教學資源,當然更多老師的加入,資源一定會更豐富的.
  • 教學自主權的主張與執行:在什麼時機宣示教學的領導權、避免學生過度延伸在課堂中的不良風氣...
一起鋪好的路,比較好走


點點滴滴的經歷,我們知道~教學上有夥伴才能走的久、走的遠...

2016年8月12日 星期五

課程型FB社團 - 課程開始前,可以貼什麼內容呢?

路的盡頭通往哪裡?


在授課計畫表還沒有出來之前,貼了三個重要的資訊.


1. 社團目的(置頂項目)
社團目的與使用規則(置頂項目)

使用規則先講清楚,上路學習之後才不會有爭議.


2.教學方式說明
教學實施方式的說明

不多說,先看看圖示,每個項目都可以再寫一篇來深入討論.

3. 指定教材
指定教材

指定教材可以讓學生儘早準備好課本,就可以善用第一堂課,直接上課.
也是因為課程時數被壓縮的關係,就決定好好利用與學生在教室的學習時間,不可輕易浪費與學生面對面學習的機會.

雖然我們義無反顧地走在精進教學的路上,一直在學習,也聽到很多聲音,心中也會有所懷疑,所以也來說說懷疑有哪些吧.

懷疑一號與回饋
Q:有學生會反彈吧?並排斥虛實整合的學習?

A:雖然大多時候,我們會用學生的角度來看待課程型FB社團,但是幾經討論的結果是<有效學習>是共識下的最高指導方針,因此定義好學習主從關係,就來宣告課程的領導權

A:再者,去年的期末問卷調查結果,有沒有出現不喜愛這種教學方法的學生呢?
答案是有的,但幸運的是個數極少,所佔比例也低於容許範圍.感謝學生們的傻傻投入,也從課程中獲得的學習成效.

註:若是想瞭解期末問卷調查設計與結果,歡迎來信(訊).

懷疑二號
Q:頭一年同時張貼這三個資訊,不知道效果會怎樣?
A:就等時間來求證了~

懷疑三號與回饋
Q:社團目的中規定那麼多,學生真的會遵守嗎?
A:就之前個案來說,僅僅有過單一個案,張貼不恰當內容.
經過討論後,決定當下移除該生帳號.學生也在短期間內來訊,說明帳號被盜;經溝通後,得知學生很珍惜這樣的網路學習空間,所以也就再次邀請加入.
再者,在期末問卷結果看來,也沒有學生反映這些規則不恰當.

A:這讓我們相信,在有效的教學設計下,學生是可以被要求和訓練的

懷疑四號
Q:今年的學生程度差異又很大,還是要這樣教嗎?
A:有點擔心呢!但是由往年的授課經驗來看.就這樣教下去,再臨機應變吧.

懷疑五號 
Q:啊~有太多疑問了...

Q:懷疑還是很多,但是我們會試著理解、就有限的資源一一釐清或解決,再繼續的往前教下去...





2016年8月10日 星期三

課程型FB臉書社團 - 2016

再三週就就九月開學了,鍾情於教學精進的老師也動起來了.

可是還沒開學,會發生了什麼事?
老師又可以為課程準備什麼呢?

本篇來討論“如何<有效地>以課程為基礎來<成立>並<管理><課程型臉書社團>呢?"

FB課程型社團 - 2015級


彙整幾個過往幾年操作的資訊,並且以Q&A的方式來記錄怎麼做這件事.

Q:這是第幾年以課程型FB社團來融入教學可能呢?
A:第四年.從2013年開始的.

Q:建立、或是經手管理的課程型FB社團有多少個呢?
A:超過20個

Q:管理上大約每週花很多時間嗎?
A:因為制定了清楚又明確的社團使用規則,所以大大降低了管理上的時間.目前測試過,一個老師若專職於教學活動,一個人可以同時管理約5個課程型FB社團.

Q:目前操作的課程型臉書社團,有哪些課程呢?
A:主要是兩種課程,大一必修微積分,以及大二選修工程數學.課程的程度是屬於國立科技大學.

Q:最常被其他老師問到的問題?以及如何處理呢?
A:其他老師最有疑問的通常是,開設FB社團很簡單,但是要讓學生全部加進社團到底怎麼操作呢?
A:關於怎麼邀請學生加入到課程型社團是<非FB慣用者>常問到的問題,尤其是和網路保持距離的老師們.
事實上,只有第一年操作上是在第一堂課完成的,所需要的時間也只花了約10分鐘,因為允許拿出手機後,瞬時間就完成修課程生的加入了.

但是第二年當新生報到完成,當天大二學長已經帶新生加入到社團了,所以課程型社團前置作業就默默完成了.所以起頭有點難,但是第二年神奇的事情就發生了.

神奇在哪裡呢?

這就是課程傳統加上數位便利性的結果學長姊告訴學弟妹,這比老師在課堂說10次都有效.這是什麼呢?這就是口碑行銷的實證

社團(或說社群)的經營核心在於內容,與共通的體驗。我們的課程型FB社團以FB臉書為基礎,與課程虛實銜接,並持續開發有用的內容,應該是FB的善用者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