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海無涯,要學習的項目還真不少~ |
大家都知道大學生的變化越來越大,到底有哪些變化呢?我們嘗試來敘述一下.
自從大學開放,以及入學管道多元化之後,學生數學程度的差異到底有多大呢?
學生的耳語:過去三年來,和數學課很不熟!
也有一定比例的職校學生說:對數學課不怎麼有印象!
也有某個學群的學生會說:我們高中的老師說,我們不用學數學...
如果要標示這群學生的數學程度,可能就是距離峰值最遠的、會遠到不易設定的程度.
但是峰值的另一邊的數學程度呢?也就是普通科或一般高中較好的數學程度.
卻會在期末問卷調查反應,授課內容過於簡單.在沒有深入追究下,我們推論這是有完整上完高中數學的一群.
高職15學群,每個學群都有各自不同的數學要求與標準. |
資料收集到這裡,大哉問就來啦!
那我們的教學程度(始態)要怎麼設定呢?
在期初討論時,這是最常被討論到的議題,也是近幾年數學相關課程的難題.
所以說如果有機會將新進的學生,做數學程度測試,將會得到一個分佈極度不均的教學難題.
![]() |
分布狀況不明 |
至於學習技巧呢,也就是學生怎麼自己唸書這件事.
老師們的認知都差不多,也就是不會自己唸書,而且大部分的學習技巧是建立在應付考試上,並沒有成熟的學習方式,來獨立、自主的學習一門知識.
反觀新進學生的優點或長處有哪些呢?
領先老師們很多的的行動裝置應用能力,以及網路世界的活動能力.
其中網路口語(碑)傳播、網路社群的即時數位溝通,則是我們授課時可以善加運用的項目.
共同備課是我們從前怎麼也沒想過的項目,卻在一次機緣巧合下,利用FB(社群平台)和Line(即時通訊軟體)讓橫跨四校的老師,可以在(any time, any where)學期開始前、上課開始前、上課開始後...進行討論.
其中有突發狀況的處理,也有學生的反應,助教的意見,更有課堂上的側拍...拜數位與網路科技之賜,讓備課的討論發生的自然而然.
回頭看一下,我們的備課討論並沒有嚴謹(肅)的規範,主要發生的項目有
- 同儕互動:朋友(業)間的漫談、關心身心靈的狀況、早八第一堂課的到課技巧...
- 描述現況與授課反應:哪個主題(章節)是往年的第一道門檻,該如何順利的帶學生爬過,以免學生放棄率驟升...、哪些方法最能提振學習情緒、期中考前可以做什麼...
- 問題的界定:當問題發生時,可以藉由討論來界定問題的來源,設計解決方案,例如去年期中考都考的太難,後續的對應(或補救)之道是...
- 討論可能的解決辦法:教學上有很多資源,有些時候其他老師的意見,會帶來更多的空間,進而產生更多的解決辦法
- 教學資源的互相交流:這是我們這群老師的強項,堅持以己之力,開發具有教學效益的各項教學資源,當然更多老師的加入,資源一定會更豐富的.
- 教學自主權的主張與執行:在什麼時機宣示教學的領導權、避免學生過度延伸在課堂中的不良風氣...
![]() |
一起鋪好的路,比較好走 |
點點滴滴的經歷,我們知道~教學上有夥伴才能走的久、走的遠..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