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8月26日 星期五

課本產生之前的故事 - 30年來的回顧與感想

這是一篇30年教學經驗老師關於教材編製的經驗與感想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鋼板的年代
30年前拿粉筆在黑板上教數學開始,不論是面對哪個學程的學生,在白紙上寫下黑字與符號是蠻普通的工作,因為時間一到,就會有期中考與期末考。


在教學的頭幾年(約1982~1987),考卷的產生必須要”在某種紙”上,用最大力量寫上工整的文字與數學符號,交給學校的教務處處理,那種工作叫做"刻鋼板"。

教學的日常不會有機會自行製作含有大量數學符號,甚至附有圖形的文稿。

在那個單純的美好年代,老師的工具就只有課本黑板粉筆和板擦;到晚期才有教務處借來的巨型投影機(體積、重量龐大,通常需要兩個人搬動);使用上則是要先拉上教室的所有窗簾,關閉電燈,並將事先製作在透明膠片上的教材,手動地一張一頁投影在牆上、或投影布幕上。


敲鍵盤,拿滑鼠的視窗年代
個人電腦進入人們的生活,對老師來說,可以將腦子裡對課程內容的詮釋、演繹,編製在一個個的電子檔案裡.在久經刻板度日的過去後,第一頁內容列印出來時,的確是一件令人感動的事.假若有軟體可以繪製出暨美麗、又清晰的圖檔,真的可以讓老師一頭栽進教材的製作,沉迷其中難以自拔。


隨著自編教材的頁數漸漸增加,內容越來越多,一份可以用來上課的講義隨之誕生。

第一份講義是許多老師的心頭肉,但是、但是、但是
這些經由老師個人,費盡心思,耗盡體力,憑一己之力完成的講義、教材,會很好用嗎?學生也可以學習成功嗎?其他老師也可以使用嗎?


幾年來的使用,與多次修改...


學生的使用結果,通常會是很開心:
因為
只需花少少的錢,約120元左右,就可以解決"購買教科書"問題。
因為
講義內容不很多,所以考試容易準備。
也因為有前兩項優點,講義的諸多缺失都可以被放過,其中包括有
  • 打字錯誤:情有可原,老師自己打的,又沒有人校對,當然有錯
  • 內容欠缺完整度:資料收集難度頗高,看到哪裡就編寫到這裡,所以常常有一段沒一段的
  • 裝訂不堪使用一學期:便宜的影印裝訂就只能這樣啊
老師的使用結果:
  • 假如講義內容比較不完整的話,講義使用一段時間後,終究還是會忍痛放棄自編的講義,選用一本比較符合自己詮釋方式的教科書
  • 假如講義內容比較完整的話,雖然不是很好用,但是比起指定教科書,學生不買書又不好好寫筆記,還是繼續將就使用著,但是,心裡會漸漸萌起"把它整理成書吧"的念頭,然後可能就這樣漸漸走上一條"走過才知道的路"................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