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2月19日 星期六

大學的教學 番外篇 - 為什麼使用FB臉書來建立學習社群? N+3

就有限的經驗而言,在五年來的持續參與與深入觀察後,老師與學生之間肯定是需要一個方便、低障礙的溝通平台,而選擇使用Facebook有以下三個重要原因:

  1. 與學生建立溝通管道:在教室裡,老師擁有完整實體場域來發揮講授和演繹,但是在學生離開教室之後才是真正的挑戰.因為學生的學習記憶與情緒,太容易被網路與同儕間佔滿與消滅.所以在學生既有的網路溝通社群中,建立一個屬於學習的社群是可行與必要的.
  2. 讓學生了解學習進程:讓學生在進教室前知道今天要學什麼、下課之後要完成哪些進度、要會哪幾個題目、下個禮拜要上什麼內容、要考哪些題目...諸如此類的學習項目.也許開學第一堂都會說明,教學進度表也會寫,但是要如何落實並誘導學生去看呢?
  3. 哪些內容會吸引學生,不論上課前、下課後都會養成去看FB社團貼文的習慣.經過多次的嘗試後得知,方程式的幾何意義(圖示、動畫)、同學的作答表現、完整解題過程都是學生喜歡看,甚至重複去看的內容.

就這三點來看,熟悉教學的老師們會說,教學平台都有這些功能.只要上傳教學進度表、相關檔案、和書商提供的投影片就可以做到.

但是佈告式的單向貼文到底有多少的閱讀率呢?(衍伸題目:傳統媒體與社群網路的差異)

就目前的網路從業經驗,張貼就像路邊的賣屋廣告,是對有興趣的人才有閱讀效益,但是上述的網路與同儕誘因,讓多少有意願的學生在這裡就被阻斷呢?

這裡有兩個電商界的不傳之秘,根據使用者體驗(UI to UX)的演進得知:


  • 一個帳號、密碼的登入介面,約莫會降低一半的使用意願,也就是有一半的人因為需要登入就在這個頁面流失了.
  • 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系統,要和FB或Google帳號綁定的原因.因為你的電腦或手機,隨時都處在登入的狀態,只要綁定之後,就可以一鍵登入或直接使用.
  • 再者,一個按鍵大約會讓使用者思考和決策,約莫會降低20%得繼續使用.也就是,如果學習平台的確認鍵越多’或是頁面層次越多,使用率就會越低.
以上這些都是學生不愛用官方平台的主要原因,反觀Facebook.

據網路使用調查,大學生年齡段的網路使用時間,社群網路FB為大宗,約佔上網時間的七成,所以幾乎每個大學生的(智慧)手機滑開就是Facebook.回歸與學生建立溝通平台的目的,是希望與學生使用同樣的管道來溝通,那Facebook絕對是社群首選.若是不想過度期待學生會走進學校的平台,不如就在學生熟悉的世界裡,建立起屬於學習的網路空間.

來吧!看看使用FB來做出的成效吧.

步驟

  • 開設一個教學用的FB帳號(如果不介意學生在FB上問候你,使用現有FB帳號也可以)
  • 建立該堂課的私密性學習社群,一班一社群.
  • 第一堂課,就可以完成修課學生的社群加入.
  • 告知學習社群使用原則,不可發言或回文,只能按讚或私訊.因為不可以洗版或討論成績.
  • 第二、三週將課堂教學與FB虛實整合,讓學生完全熟悉FB的內容與建立使用習慣.
  • 照表操課,依樣畫葫蘆,發揮想像力


若是...真的想將FB與校用的學習平台整合.解決方案是

  • 請學校開發與FB single-sign on的API,將雙邊帳號互通、綁定之.
  • 學習平台必須具有手機瀏覽的介面,也就是校用平台必須有手機版或App直接使用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